丰收节背后的文化密码
今日秋分,也是第五个“中国农民丰收节”。在节日到来之际,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“三农”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。
此时此刻,笔者脑海中浮现的,是杨万里诗中“黄柑绿橘深红柿,树树无风缒脱枝”的丰收瑞兆,是辛弃疾词间“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”的田园风光,是陆游笔下“莫笑农家腊酒浑,丰年留客足鸡豚”的美好年景......
从古至今,在文人墨客的笔下,勤劳务实的农民独具劳作之美,映照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种种向往。
“农,天下之大业也”。今天,趁着丰收节,我们来说说“浙”里“丰”景。
金色家园
有个问题:何为“丰收”?
《辞海》对“丰收”作了这样的解释:庄稼生长旺盛、颗粒饱满,尽归仓廪。
据考证,“丰收”一词,从1700多年前的晋朝开始沿用至今。晋朝葛洪在他的《抱朴子·广譬》中如此描绘“丰收”:“而凡夫朝为蜩翼之善,夕望丘陵之益,犹立植黍稷,坐索於丰收也”。
在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中,丰收的到来,不仅是对年景的描绘,更成为一种文化的意象,根植在我们古老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文化传承中。
当农耕时代渐行渐远,我们的生活愈加多姿多彩,有时也会忘却了曾经一路走来,那些最朴素、最寻常的美好。
农业植保无人机作业
丰收节不只是农村的仪式感,还是城乡间的紧密互动、融合。
趁着丰收节,浙江各地组织开展了多元化的产销对接和促消费活动,把优质特色产品推出去,把更多市场经济意识、现代生产要素等引进来;在省农村创业创新大赛上,扎根农村、投身农业、建梦乡村的农创客呈现了乡村振兴的“华山论剑”。
丰收文化并非特定节日才有,而应融入日常、润物无声。
23日晚,央视丰收节晚会将精彩上演,晚会运用数字技术的舞蹈节目将带领观众走入南宋诗画佳作《耕织图》,沉浸式体验一次劳作丰收的田园牧歌。而在晚会主会场的嘉兴,村嫂摄影队用镜头捕捉农村丰收与希望的景象,拿下全国大奖;农民画“十姐妹”用画笔记录丰收的甜美和劳动的愉悦……一年四季,5000余支村级文艺团队和志愿服务队伍,活跃在田间地头,重塑着嘉兴乡村文化格局。
稻谷青了又黄、黄了又青,一切化作人们美好生活中的甜。岁月流转中,我们所阅的每一株稻穗的风姿,其实都是一部绵延万年的史诗,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密码,直至今天。
期待新时代的丰收礼赞,写在每个人的笑脸上,写在每个人的奋斗里。
声明:稿件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。
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
往 期 精 彩 内 容